305
 
本期主题:同事摄.菩萨行







古德云:「菩萨为化,先同众生苦乐等事,名为同事。」
菩萨为度众生,慈心入世,
和光同尘中,善巧接引,摄化众生同证菩提。


和光接物利群生—惟觉安公老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
  我们学佛就是要普度众生,要普度众生,就离不开社会、离不开群众。佛法讲:「众生欢喜,诸佛欢喜。」要想得到佛菩萨的加持,就要先把我们的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恭敬心布施给社会,社会大众得到利益了,诸佛就很欢喜,这就是一种方便。

  这种方便在佛法当中有四摄法──布施摄、爱语摄、利行摄、同事摄。「布施摄」,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由这三种布施建立人脉、建立关系,最后以佛法去普度众生。「爱语摄」,众生喜欢听好话,我就讲好话给他听;众生喜欢听柔软语,我就讲柔软语给他听;众生喜欢听慈悲的话,我就讲慈悲的话,这样来摄受众生。「利行摄」,作利他之行为,来摄引众生;人家有了困难,我们做利益他的行为,使他能够得到方便。「同事摄」,随其所乐,与之同事,摄引众生,和光同尘、同其所好,这样子去度他。

  所以菩萨要修四摄法,用这四种方法、方便去摄受众生,先跟众生结善缘,等到因缘成熟了,自然就能度化他,这是我们学佛的方便。

投其所好 与其同事

  四摄法中的「同事摄」,就是投其所好,他做什么事情,我也跟着他去做什么事情,藉这个因缘先跟他建立关系,进一步来弘扬佛法,使他能契入佛智,这就是恒顺众生而转──先随顺众生,进而把众生转成佛的智慧,这就是一种方便。

  要做到如此,自己要有悲愿、要有定慧。举例来说,这个人喜欢看电视,我为了要度他,也跟他一起去看电视,慢慢慢慢成了朋友,然后再告诉他:「看电视没有好处,是慢性中毒,看多了眼睛会坏掉、心也会散乱颠倒;而且又浪费时间、劳命伤财!」他听了这些话觉得很受用,从今以后再也不去看电视了。这就是同事摄。

  又如,这个人喜欢下象棋,我也跟着他下象棋,我下象棋的目的,不是真的在跟他游玩,而是为了要度他。他去看电影,我也去看电影;他去爬山,我也去爬山……总之就是投其所好,先跟他成为朋友,然后再见机而行,告诉他来修行、信佛法、做功德。或者他在哪个机关做事情,我也想办法调到这个机关,跟他共同做事情,目的是在度他。像这类的事情还有很多。总之,为了要度他,先和他成为同类,再想办法度脱他,这就是同事摄。

恒顺众生 和光同尘

  佛法讲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我们要普度众生,就要恒顺众生。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,所以我们度众生,先不要给他一瓢冷水,例如看到信仰其他宗教的人,便讲:「你是外道,怎么可以学佛?赶快忏悔吧!」这样就不是恒顺众生了。他虽然是外道,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,说不定我们自己也是外道,为什么?所谓外道,是指心外求道,心游道外就是外道;如果我没有悟到菩提心、涅槃性,天天向外面祈求祷告,不也一样是外道吗?这就是佛门当中的外道。我们了解了以后,便知道有些人虽然不懂得心地法门,但他们也是想求道、想修行的人,只是病急乱投医,找错了门头,不要怪他,他还是在医病,只是因缘不好;如果遇到善知识化导,因缘成熟了,说不定修行一下就跑到我们前面去了,为什么呢?因为道无老少,有道不在年高,无道空活百岁,我虽然学佛很久,不见得真正契悟;他有机会听法,忽然一下因缘成熟,可能马上就开悟了。如同舍利弗尊者和目连尊者以前也是外道,后来听佛说法,一下就开悟了。所以外和内本来就是相对的,差别就在当下一念之间。

  明白以后,我们对于其他任何宗教、乃至于对所有的人,都要心量广大、平等普度、平等心怀,要恒顺众生,才能度化众生。所谓「和光接物」,「物」是指众生,「和光」是指收摄、不显露自己的光芒与优越。众生的智慧、观念、行为,有千差万别;我们不要认为众生有很多思想错误、观念错误、行为错误,因此就舍弃了他,这样就不是「和光」!要恒顺众生,和他打成一片,打成一片的目的是要「接物」,要把他度出苦海。如果众生有一些坏的行为、习惯,我们不要马上就去指责他、排斥他,假使排斥他,就没办法度他;而是用种种言语来安慰他、鼓励他,使他对我们所说的话能够信受奉行,进而受我们的劝导、熏陶,这就是恒顺众生而转,先以方便善巧的方法,使众生远离坏的习惯、坏的行为,最后契入佛智、得到解脱,如此就能成就度化众生的目的。

同事摄众 利乐有情

  经云:「善男子!菩萨唯以大悲方便,入诸世间,开发未悟,乃至示现种种形相,逆顺境界,与其同事,化令成佛」,菩萨以大悲心在世间度化众生,「示现种种形相,逆顺境界,与其同事」,这就是「同事摄」。世间上五花八门、形形色色,境界很多!菩萨就随顺种种因缘,示现种种形相来度化众生,或现比丘相、或现比丘尼相、或现居士相、或现童男、童女相,乃至现老师的形相……观音菩萨有所谓三十二应身,不外乎是藉这些形相,来启发大众明悟如来知见、了达人人都有佛性,目的是在这里。

  菩萨就是要度众生。我们行菩萨道,要想修功德,就要去普度众生,所以经上说:「菩萨若能随顺众生,则为随顺供养诸佛。」要想供养诸佛,先要恒顺众生,使每一个众生都发欢喜心,都对佛法起恭敬心,恒顺善法、恒顺菩提……这样子想,就是供养了诸佛,为什么呢?因为心佛众生,三无差别。众生是在念佛,佛是在念众生、时时刻刻都想着要度众生,所以我们使众生欢喜、使众生有善根,诸佛就很高兴,如此便是供养了诸佛,这就是大乘的心量。我们了解这些道理,有了这样的悲心、这样的行为,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



单元首页